植物学

主讲人
甘小洪 |西华师范大学
学期
第1期(已结束 · 2017-09-27 至 2018-01-05)
  • 第1 期(已结束 · 2017-09-27 至 2018-01-05)
  • 第2 期(已结束 · 2019-01-15 至 2019-07-31)
  • 第3 期(已结束 · 2019-09-10 至 2019-12-31)
  • 第4 期(已结束 · 2020-02-01 至 2020-07-10)
  • 第5 期(已结束 · 2020-09-21 至 2021-01-30)
  • 第6 期(已结束 · 2021-02-27 至 2021-07-17)
  • 第7 期(已结束 · 2021-09-01 至 2022-01-28)
  • 第8 期(已结束 · 2022-02-20 至 2022-07-20)
  • 第9 期(已结束 · 2022-08-26 至 2023-02-26)
  • 第10 期(已结束 · 2023-02-28 至 2023-07-20)
  • 第11 期(已结束 · 2023-09-08 至 2024-01-31)
  • 第12 期(已结束 · 2024-02-27 至 2024-07-12)
  • 第13 期(已结束 · 2024-09-05 至 2025-01-17)
  • 第14 期(已结束 · 2025-02-23 至 2025-07-01)
  • 第15 期(进行中 · 2025-09-02 至 2026-01-24)
教材信息
学时
60

课程介绍

查看更多
  植物学是生物科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认识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以及功能,掌握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熟练地运用分类学的原则、原理,识别和鉴别植物。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植物各大类群及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规律。该课程是后续植物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主干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本课程包括种子植物形态解剖、植物系统分类两部分内容。 种子植物形态解剖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细胞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组织的起源和类型;器官的发育和形态结构。植物的系统分类部分,要求学生掌握藻类、菌类、地衣、苔藓和蕨类等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史、分类和系统发育规律,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主要侧重于分类和系统演化的内容,重点掌握本地区常见的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的科属特征,代表植物主要精选农林、园林园艺、药用和国家保护植物及在植物系统学上具有重要价值的植物。 1. 课程的优势和特色 (1)立体化课程体系,方便学生在线学习 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在线课程等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课程团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其网络资源,逐步构建了由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国际开放课程、作业习题、在线测试、实验实习教学资源、课程交流群等组成的立体植物学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方便了学生随时随地在线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优化的课程内容体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在植物学课程网站上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将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教学;同时,基于学生随时在线学习的实际,逐渐淡化植物的利用价值、基本形态等叙述性知识内容,重点强化“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两条主线的重难点教学内容的理解。优化的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时代特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重难点更为突出。 (3)创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理论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构建“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拓展”三步教学模式。课前,在网站或课程交流群中发布教学导读(包括导读提纲、重难点解析、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利用课程网站资源自主学习,并凝练出相关问题;课堂上,通过课前检测、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针对重难点知识及知识线索进行讲解,并针对相应疑难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课后,适时按小组布置课后拓展内容,让学生在充分查阅线上线下资源基础上,制作PPT,并进行小组汇报。三步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网站资源,坚持实施 “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课后反思”的三步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野外实习中,逐渐构建了“开题报告、基础实习、专题实习、成果汇报”四步开放式实习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植物学调查研究的基本实践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 历史沿革   植物学课程是生命科学学院各专业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三部分。我校《植物学》课程从1956年生物化学系建立时开始设置,至今已有50年的教学历程。在此发展过程中植物学课程一直是我院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时间、总学时逐渐缩短,师资队伍逐渐得以充实,教学与实验条件逐渐得到改善。其中秦自生、谢德滋、虞泽荪、沙世贵、尹怀约、龙和真、何兴金等知名专家和教授曾先后主讲过该课程,为该课程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6级至1977年(其中66到71年学校停课),植物学的教学时间一直为二年,其中第一学年度完成植物形态解剖部分教学,第二学年度完成植物系统分类部分,总学时为323学时-384学时,在第二学年度末进行植物野外实习。77年至82年,植物学分为植物形态解剖部分、孢子植物分类部分与种子植物分类部分3部分讲授,3学期完成,总学时缩短为240学时。这期间植物学教学改革始终围绕着加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术、培养独立自学能力为中心进行,如植物分类学采用“讲实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师根据实物标本、挂图讲述形态特征及分类依据,学生对照标本观察学习、绘图、列表等,既学习了基础知识,训练了基本技能,又传授了学习方法,培养了自学能力,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为后来的植物学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1982年至2009年,植物学教学时间缩短为一年完成,一般在第一学期完成植物形态解剖部分的教学内容,使用陆时万等合编的《植物学》上册;在第二学期完成植物系统分类部分教学,使用上述吴国芳等合编的《植物学》下册。其中82年至90年代,总学时为210左右,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时比为1:1;以后随着许多新兴学科的兴起,教学计划多次调整、修订,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精简内容、缩短学时,植物学专业基础课总学时逐渐减为151学时,其中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比变为1:0.6,实验课的学时大大缩短,此时植物学教材一直使用上述《植物学》(上、下册(第二版))教材。2010年至今,植物学教学时间未再做调整,教材选用马炜梁等主编的《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月),该教材采用了大量的彩色显微照片和植物精细解剖图片,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植物学课程的大多数辅助教材都由教师自己编写,教师自己绘制图片、幻灯片和制作切片,并且制作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植物标本,老一辈教师的严谨认真的教学作风,至今对我们深有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增加了课堂的直观性和生动性。2017年植物学显微互动实验室改建完成,真正做到了植物学理论与实验教学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3. 课程地位 (1)秦自生等参与组建的“珍稀动植物研究室”曾于1983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先进集体。 (2)《植物学》课程依托的“生物学”、“生态学”和“林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二级学科“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实验室“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拥有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植物学”。 (3)植物学课程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课程组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讨会、学术会议,进行教学改革和学术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经过老中青几代人的努力,植物学课程已于2008年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2015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7年被认定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也颇具影响,具有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主讲教师:甘小洪

AI助教热门问题

查看更多
累计选修人次
在校学习者来源学校
累计互动次数
累计页面浏览量
0
AI应用数
0
AI智能体会话数
443
知识点数
0
知识切片数
0
AI指令数
  • 智慧内容概览
  • 课程简介
  • 课程统计
  • 师资团队
  • 课程章节
  • 师生互答
  • 课程评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条款 劳职在线

北京学银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Copyright◎ 2019 Powered by 超星集团

京ICP备18020094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493号 | 三级等保备案编号:11010843749-22001